民乐然后吾可乐也
日期: 2022-11-08 信息来源: 点击数:

 

  "德莫高于爱民,行莫贱于害民。”这句典故出于《晏子春秋》,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这句古语,阐述从政必须“重民本”的理念。在淮阴历史上曾有一位知县,他在清河县(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)为政二十二年,以“民乐然后吾可乐也”为自己座右铭,勤政爱民、为官清正、造福一方,深得老百姓的爱戴。他就是明代著名循吏李信圭。

  李信圭,字君信,江西泰和人。洪熙元年(1425年)他以贤良方正被举荐,授为清河县知县。

  据《明史•李信圭传》记载,当时的清河县位于黄、运、淮三河交会处,不仅地产贫瘠,而且民风彪悍。这种地方,很多人都不愿前往为官。然而,李信圭却欣然奉命。

  上任后,他首先解决的就是漕运中的弊政。因地处交通要冲,清河县每天官船来往不断,官员不按规定调用民夫,所差使的人员动辄数以千计,百姓深受其苦。前任知县因漕运之役困难,曾上疏请求从沭阳县调500人相助,然而这些人离家远,不仅来回不方便,而且衣食住行艰难。李信圭发现后,立即请求免除助役,而让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,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。此举不仅纾解了沭阳役夫的困苦,清河百姓也减轻了税捐重负,两县都觉得方便。

  当时过往清河县的船只,不论是漕船或官船皆需由地方供给役夫。而且各方过境大员不断施压要人要物,这些人都大有来头,任何事也不允许地方插手过问。由于长年征调百姓拖挽船只,导致清河县土地荒芜,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李信圭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。为尽快让百姓摆脱繁重的杂徭,安心发展农桑,李信圭积极向上请示,免除妨碍农务不合理之事,同时还奏谏朝廷整治漕运中腐败现象。他的进言切中时弊,一一被采纳,清理整顿了漕运差役之事,有效打击了假公济私、浮华奢侈等不正之风。从此,除清河外,其余沿运河郡县也蒙受这一恩泽。

  李信圭敢于为民发声,勇于痛批腐败。据《明史•李信圭传》记载,淮安卫将与之毗邻的数千亩民田列为卫田,还要田主代缴赋税,整整侵占了六十年,当地官府却不敢得罪。而李信圭不畏强权,将官司打上朝廷,最终还田于民,大快人心。

  明正统元年(1436年),李信圭因政绩显著,提拔为蕲州知州,清河百姓包括淮安府的仕绅,皆联名赴京上书请求留任。朝廷见此,便命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。这种“低职高配”的父母官,在清河县历史上是少见的。

  当时内阁重臣、著名学者杨士奇写下《送清河知县》一诗,专门记录此事,“共爱温如玄圃玉,直须清比鉴池冰”,高度赞扬了李信圭温润如玉、清正廉洁的品质。

  李信圭多年如一日为百姓操劳的事迹,深深感动了当地官民。凡是公差勤务,不必派人督促,只要约定日期,乡民全都按时前往。民间发生争讼,李信圭都喻之以理,让双方先回去反省,结果还未等再审,都已主动罢讼。清河县的犯罪率逐年下降,恶少豪强也不敢到清河县地界犯案撒野,这些人不只是怕他,更是尊敬他。

  正统四年(1439年),李信圭赴京参加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时,拜会了时任礼部侍郎的泰和同乡王直。王直问李信圭:“你在清河县素孚民望,可以不劳而治,心情也是快乐的吧?”李信圭答道:“去年清河县飞蝗为灾,民食不足,这都是因为我这个做县令的德行不够而招致的。今年我害怕还有遗存的蝗虫再为民患,日夜担忧,思考如何平息消灭。民乐然后吾可乐也。”后来,王直在其《送李太守序》中感叹:我更加相信李信圭是个贤令了。县令作为父母官,应当视百姓为赤子,喜忧与共。

  正统十一年(1446年)四月,李信圭再次得到朝廷重用,赴任处州(今浙江丽水)知府。由于积劳成疾,他到任仅一个月,就病死于任上。百姓不禁失声痛哭,为处州失去这样的好官而悲泣。清河百姓闻讣更是伤心不已,他们自发为他祭祀。李信圭居官清河二十二年,至处州一个月,两地百姓都对其爱戴有加。由此可见,为政不在长短,为政之本在于为民。(孙海霞)

(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2年11月2日)

 

主办:自治区纪委监委驻桂林理工大学纪检监察组 桂林理工大学纪委        版权所有:自治区纪委监委驻桂林理工大学纪检监察组  桂林理工大学纪委

地址:中国广西桂林市建干路12号  联系电话:0773-5891506(屏风)    0773-8989709(雁山)        推荐浏览模式:1024x768(IE6.0及以上)